- >?謝華安院士給我們上黨課衛視中心黨員走進省水稻研究所2021-06-04
- >莆田壺公山調頻備機及切換設備采購項目招標公告2021-06-04
- >福建東南衛星傳媒有限公司購置視頻編輯用電腦 項目招標結果公告2021-06-04
- >人生海海,吃飽就好——海鮮美食紀錄片《開動吧!海鮮》 導演手記2021-06-03
- >傳承紅色基因 奉獻公益愛心——《幫幫團》“巾幗文明崗”牽手老區兒童“六一”研學公2021-06-03
2021年6月3日上午,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衛視中心黨委及下屬海峽衛視黨支部黨員代表前往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黨支部交流,深入田間、稻種實驗室,了解我省水稻育種、糧食生產的創新成果,并與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零距離交流,聽取科研奮斗者們科技助農、惠農、興農的故事,為做好鄉村振興主題采訪報道“再學習、再調研、再落實”。
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成立于1975年(原名稻麥研究所),為福建省糧食安全與保障水稻良種供給的技術依托單位,設有水稻遺傳育種研究室、水稻分子育種研究室等5個研究科室,擁有國家水稻工程實驗室、國家水稻改良中心福州分中心、閩臺作物有害生物生態防控國家重點實驗室等10多個國家、省部級創新平臺。據不完全統計,水稻所選育的新品種占全省選育的水稻新品種50%以上,累計在省內外推廣近3億畝,增產150多億公斤,創社會效益100多億元。
在交流會上,水稻所黨支部書記占志雄研究員、所長張建福研究員以“種業內循環”、擔負著全省的“糧倉”,概括了水稻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和功能定位,指出福建省在水稻育種攻關上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其中,上世紀80年代開始到2001年,由謝華安院士主持育成的雜交水稻品種連續16年全國種植面積第一,增產的糧食足夠1.4億人口的俄羅斯人吃一年,全國累計推廣十億畝,這個名品種就是“汕優63”。接下去,水稻所也將在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上肩負更大的使命。
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原院長、植物遺傳育種學家謝華安以自身攻堅克難的經歷,從為國家戰略、集體榮譽和個人修養等方面,為黨員們上了一堂生動鮮活的黨課。
謝華安院士80歲高齡仍然奮戰在育種一線。他指出,糧食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最重要的問題,我國實現了稻谷自給率98.75%,但種業發展仍有不少短板弱項,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打好種業翻身仗”;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種子是農業的“芯片”,首次提出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等。他表示,在這一背景下,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糧食安全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并鼓勵在座青年黨員及學者打開視野、開放合作,“擰成一股繩”,在科研攻關上提高凝聚力,進一步創新提升,不僅“端牢我們手中的飯碗”,還要做好種質資源保護與發掘利用,在育種技術中把戰略眼光不斷“推向深藍”。
衛視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郭權表示,2020年下半年至今,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東南衛視、海峽衛視相繼制作播出了《田野芬芳——福稻》、《中國正在說——良種與國家安全》等節目,謝院士就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這些節目緊扣“鄉村振興”主題,不僅展示福建特色農業的發展現狀,更深入挖掘一代代福建人戰天斗地,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動人故事。郭權指出,深化黨建合作,強化黨建引領,能進一步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更好地做好福建省“三農”宣傳工作、講好“清新福建·綠色農業”故事,讓黨建工作與宣傳工作形成良性互動的合力,進一步宣傳科技興國,提高服務三農、服務社會的能力,加快推動鄉村振興。
活動中,黨員們走進水稻所的育種基地,向在田間地頭做科研、勞作的科技人員請教。不少黨員表示,老一輩農人“面朝黃土背朝天”辛苦耕種的畫面或許已成歷史,如今更多的是機器乃至無人機播種施肥,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艱辛與不易,仍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農耕文化中的重要內涵。
當天,驕陽當空、氣溫悶熱,科學家們仍風雨無阻地在烈日下做實驗。水稻所黨支部書記占志雄研究員介紹,由于水稻需要陽光,因此實驗稻田周邊連遮陰的樹木都沒有,科學家就是憑借一頂草帽、一壺開水堅持作業。天空飄過一團云,就是他們的“空調”。黨員同志們很受教育,紛紛向科學家們致以敬意,找到了榜樣。
黨員們還參加了水稻所舉辦的第七屆自育優質稻食味品質鑒評會,品嘗到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工作成果。
衛視中心編務委員李宏,衛視中心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編務委員蔡天佑等黨員參加了此次活動。